第六章 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地:哈佛大学与《零点项目》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20世纪末一种创新型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产生于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因素。
对于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积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学校对于关心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和学者,不可不历史地、全面地研究一下为何哈佛大学成为创造力的源泉,成为创造性理论和科研成果频繁诞生的母体,也就是说探讨下来什么多元智能理论诞生于此。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有他《零点项目》,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诞生在这里。仅项目的名称,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因此本章还想介绍一下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20年前从那里诞生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极大地改变了我的人生。
一、哈佛大学理念和多元智能理论
知道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国人,都知道它的创造人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哈佛大学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从1961年读大学本科一年级,到1972年担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两名负责人,再到2000年担任《零点项目》学术委员会主席至今,他从哈佛培养的学生,到哈佛的名师,再到世界级大师,与哈佛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能有的人认为,这个理论的名声,得益于它的母体哈佛大学的知名度,或者说多元智能理论为当代哈佛大学争了光。我不这样看,多元智能理论的知名度与哈佛大学的显赫名声,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谈不上谁沾了谁的光。要说有关系,那就是学术氛围浓郁、学术资料丰富、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学科交叉,倡导通识教育的哈佛大学,为包括多元智能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绝佳的环境。可以说先有哈佛后有多元智能理论。
虽然早就知道哈佛大学的名气,但具体的东西了解甚少。到达波士顿一个星期以后,我办好有关手续,正式进入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办公室,领取了身份证(ID)。直到参加了大量活动,认识了许多老师和学生以后阅读了不少资料,才算是对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有了一些理性加感性的认识。
位于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大波士顿地区剑桥市的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10月28日,是美国大陆最古老的大学,当然也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也就是中国国家主席1997年访问时演讲中说过:“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自102名英国清教徒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港起航,1620年12月21日在美洲上午普利茅斯登陆并定居成功以后,大量清教徒移民为了逃离席卷英国的宗教改革大潮,追随“五月之花2号”上第一批移民同胞的“足迹”,背井离乡来到美洲,人数越来越多。这些受到迫害的清教徒信仰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希望在新大陆寻找一块可以自由追求理想的乐土。
1630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建成,英国移民有了自己的政权,1636年,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清教徒移民,已经超过12000人。为了培养神职人员,更为了使英国的文化传统继承下去。1636年10月28日,他们在今天的剑桥市(当时叫纽顿市)建立了一所神学院,名为纽顿学院,专门培训牧师。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9名学生,一名教员,教学内容和学院管理都仿照英国的大学,特别是剑桥大学。
两年后的9月份,在与纽敦学院隔查尔斯河相望的另一个镇上,一名来自英国伦敦的新移民因患肺病逝世,年仅30岁。他的名字叫约翰·哈佛,是一名助理牧师。约翰·哈佛毕业于剑桥大学,1637年冬移民来到波士顿,希望在新大陆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优秀的牧师,有一番作为。谁想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不到一年就离开了人间。临死前,他立下遗嘱,将自己财产的一半和所有图书,损献给河对面培养牧师的纽敦学院。他一半财产的价值是780英镑,图书共计400余册。当时纽敦学院每年的经费只有400英镑,所以这是很可观的一笔捐助。为了表示感谢和纪念,1639年3月6日,马萨诸塞湾殖民政府议会在约翰·哈佛去世半年之后,开会决定将学院更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学院是哈佛大学的前身,至今仍然是大学下属的一所只招收本科生的学院。
毫无疑问,这笔遗产给了学院很大帮助。但具有历史意义的那400本书,却不幸毁于1764年的一场大火,使后人无缘一览哈佛大学历史上这些最重要的文物。幸运的是,其中的一本书碰巧在着火前一天被借走,而且因借阅者违反规定将其带出图书馆,才躲过了这场劫难。这名违规的学生,歪打正着地为哈佛大学戏剧性地保存下来这本无比珍贵的文物。据说,当这个学生还书的时候,校长首先重谢了他,然后又以违反校规为由,开除了他。将功抵过的原则,在哈佛历史上却未能实现。据我看来,可能发生这事的年代过于久远,人们不可能预料到后来哈佛大学的辉煌,也就没有意识到这本书的宝贵和这名学生的功劳。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哈佛大学压根就没有“将功抵过”这一条原则,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分明,不能相抵。
哈佛本人和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一样,出生在一个屠夫家庭,有许多兄弟姐妹。巧得先,1625年英国的一场大火,夺去了他父母和兄弟们的生命。又因他本人英年早逝,没有子女,所以不但在美国绝少有人姓哈佛,在英国本土,也很难见到姓哈佛的人。但是,这个名字却与这所世界一流大学一起,跨越历史的长河并存至今,为全球无数青年人所向往、传颂。可以说,368年以来所有的哈佛校友,都是他的“传人”。
哈佛的贡献,不仅仅是遗产中的金钱和书籍。他的此举,开了校友和社会各界向哈佛大学捐赠的先河。这种捐赠,不但是哈佛大学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来源,也为在美国形成回报社会的风气,作出了榜样。这样风气,今天在哈佛和美国十分普遍。哈佛大学每年经费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要靠私人的捐赠和资助。《零点项目》的大量研究经费基本全部来自各种基金会和私人捐助。
只有9名学生、1名教师的学院,在波士顿这座“美丽雅典”名城的孕育下渐渐成长。368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佼佼者,规模宏大,学科众多。不但与已有8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以及当初它模仿的剑桥大学齐名,还建立了自己的特色,更加现代化。在某些方面,比当年的被模仿者更胜一筹。
自创建以来到20世纪末,哈佛大学曾经培养了7位美国总统、3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7名总统之中,有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两位。一位是为美国经济复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因从望所归,连任四届总统,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奇迹。另一位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因其个人魅力、奇特的经历和家族史而闻名全球。美国21世纪惟一的总统布什,也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更有趣的事实是,当年和他竞选总统的戈尔,还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那时两党之间的选票统计是否准确之争,沸沸扬扬轰动了全国和全世界。这届美国总统竞选,其实就是两名哈佛校友“打架”,却引起全世界的人都来看热闹。
毕业生中有无数成功的人士,是哈佛取得成就的证明和哈佛声誉的来源。但中途退学,因为具有超凡的创造性,也能获得成功,甚至是巨大的成功,无疑也是哈佛大学创造的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些校友戏剧性、创造性的人生,增加了哈佛的声誉,使其他大学难以与之比美。中国公众熟知的微软公司总裁、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是一例。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连续多年在美国3000所高校中的25所顶尖级大学中,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第一,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除去毕业生的地位和成绩显赫以外,该校的学术声誉、学生报考首选、教师资源、录取分数等多项指标的评分,也名列这些高校的榜首。
哈佛大学现有文理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法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神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哈佛学院、拉德克利夫学院12个学院及若干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其中前4个学院的名称中均明确为研究生院,第5到10个学院的院名虽然不叫研究生院,但基本只招收研究生,实际上也是研究生院。最后两个,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为本科生学院。过去,前者只招男生,而后者只招女生,是著名的哈佛女校。现在,两校早已经合并,没有男女校之分,但建制仍然存在,艺术节上仍然打出哈佛--拉德克利夫的旗号。
1997年秋季,以上12个学院共有正式全日制在校学生18250人。其中研究生占56%,本科生占44%。另外它还有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开设健康科学、人文社科、商业、写作、外语等50个领域的近600门课程,可发类似中国的大专文凭,即授予副学士学位。当然,也可以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继续教育学院1997年注册的学生为14000人,据说还可容纳更多的学生。这一年,哈佛大学的经费是14亿美元。到2000年,哈佛大学共有工作人员140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00多人。此外,在附属教学医院及其他机构中,还有7000多名教职员工。
大学的中心虽然仍在剑桥市,大多数学院也在这里,但今日哈佛的面积已经扩大了若士倍。在狭义的波士顿市,在哈佛的另一个校区,是医学院、牙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所在地。两个校区之间,有校内交通车,定点开出。远在欧洲的佛罗伦萨,还有哈佛大学的图书馆。
哈佛大学是当代综合性大学的代表,学科门类覆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仅文理研究生院一个学院,就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文学、历史、语言、哲学、教育、心理学、生物学、音乐、视觉艺术等许多学科。在这样的大学里,由于条件的优越和多学科互查之间的影响,学科交叉的研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哈佛大学共有图书馆101个,藏书1400万册,仅中文书就超过50万册,资料十分齐全。学科交叉,资讯广泛而丰富,优越条件和学术传统,是产生多元智能理论的土壤。
跨学院的研究在20世纪末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所有学科的创新,新工程技术都是在边缘学科产生的。例如生命科学就是跨学科的边缘学科,现在对生命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学,就是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持续了37年的《零点项目》,就是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项目组内,前后聚集了100多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医生和生理学家、音乐家、艺术家、教育学家等不同学科的专家以及不可计数的大、中、小学教师。正是由于他们的能力合作,才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所以加德纳在《零点项目》刚成立不久时称它为“成长中的学科交叉的研究团体”。
本书前面的章节已经证明,霍华德·加德纳及其影响世界教育改革进程的学术成果--多元智能理论,也是学科交叉研究获得杰出成绩的生动例证。跨学科的学习和学科交叉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之间的交叉造就了霍华德·加德纳本人和他的创造性理论。
除波士顿的历史文化对哈佛大学的影响之外,300多年来,哈佛大学的许多校长,不断提出新思想,不断改革教育,才成就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其中,第21任校长查理斯·艾略特,从1869年到1909年曾主政哈佛大学40年,对于提高这所大学的世界声誉,立下很大功劳。
查理斯·艾略特校长1872年创建了美国最早的文理研究生院,使哈佛大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再以培养本科生为专长,开始成为北美培养研究生的大本营。他开始推行选修课制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以更加广泛的知识。这种制度,逐渐成为北美和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后来成为哈佛大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通识教育的雏形。我们现在所说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改革,追本溯源,与查理斯·艾略特当年的划时代举措,是相通的。
他的功劳不止于此。他还改革了医学院和法学院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了它们的教学质量。1908年,在退休之前,他还创立了牙医学院和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商学院,后者就是现在给哈佛大学带来巨大声誉、闻名全球的哈佛商学院。这个学院为美国和世界的现代商业和金融管理,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正是他在任的40年里,哈佛从一般学院一跃成为世界著名大学。
他的名言是:“人类的希望取决于那些知识先驱者的思想。他们所想的事情可能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人、甚至几世纪。”
他心目中哈佛大学的教授,应该是那样的人。而哈佛大学那些提出创造性理论的教授包括加德纳在内,就是那样的人。
他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而是说出了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
大学的理念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办学思想、教育目标、价值追求、学术传统、研究风气。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大学理念指引着大学前进的方向,是大学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时代和民族精神的反映,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理念的灵魂是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知道先驱者”。也就是大学的教授们,体现着大学理念的层次,没有“知道先驱者”的大学,怎能称为大学?
重视基础研究,具有超前意识,大学才能成为人类的思想库,进而开历史之先河,出创造性的成果。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和这种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重视基础研究,是哈佛大学在内的所有世界一流大学的传统。从创建开始,哈佛大学只有9名学生的时候,学校的章程就强调办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播已有的知识,而是去发现、探索和发展新的知识。如果一切专业教学和研究只围绕衫主义的原则行事,将一切基础研究以“有什么用?”为借口,弃之如敞徒,只能说是职业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用投入与产出的利润计算来衡量所办专业的好坏,简单就是商人,不要说大学,连小学也办不好,何谈创新?
基础研究的成果,开始时人们往往以为没有实用价值,但却是最重要的创新。这些成果往往在若干年之后,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远的可以微积分的创建为例,近的可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创建、DNA和激光的发现为例。当年谁也想不到这些基础学科领域的发现,会在若干年之后极大地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哈佛大学重视基础研究,就是重视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而不急功近利。自然科学的一级基础学科,是数、理、化、天、地、生。数理化不用说,还有天文、地学、生物,其他自然学科就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有的人现在不重视基础学科,因为那不挣钱。他们比较重视应用学科,有用,就是马上见经济效益。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出来能换多少钱?但是哈佛大学就不考虑这些,重视基础研究,功利目的比较少,超前意识特别明显,想一百年以后的事情。
多元智能理论,是在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的研究上创建的,而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都是基础学科。正像加德纳2003年4月21日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演讲中所说的,《零点项目》本身,就是“基础研究的课题组”。
没有重视基础研究的校长,就没有哈佛大学,也就没有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基础研究,才会具有超前意识。哈佛大学的超前意识,在中文教学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早在1879年,哈佛就开始了中文教学。1877年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美国人回到故乡波士顿,建议哈佛聘请一位中国人教中文。受哈佛的委托,这名美国人又返回中国,找到了一名中国人叫柯坤化(音译),动员他携带一家八口远渡重洋,来到美洲大陆。这名哈佛的第一位中文教师来自浙江宁波。开始时,中文对于哈佛的学子实在是太难了,几乎没有人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哈佛在“越是艰险越向前”,不肯放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这门对于他们过于艰难的科目的学习。现在,哈佛每年已经有500人学习中文,有300多门课程与中国的研究有关,是否从此可以看出,哈佛大学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特殊的感情?未必。这只能说明哈佛大学在300多年的历史中,对于整个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对于基础学科的重视。不仅仅对于中文,对于所有人类社会的知识和信息,无论当时看起来有没有实用价值,哈佛都有浓厚的兴趣。
1998年3月23日,在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我亲耳听到了哈佛大学26任校长尼尔·陆登庭(任期1991年-2001年)的讲话。谈到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时,他关于哈佛大学100多年前开始研究中国和学习中文的回忆和评论,发人深省。开始时,人们对于哈佛大学开设中文课都感到不可思议。因为那时飞机还没有问世,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容闳,1847年从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的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后,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才到达纽约。当时在美国人心目中,中国十分遥远,好像在另一个星球上,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哈佛大学讲授汉语,人们认为是在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但是哈佛重视基础知识的研究,坚持了下来,终于成为美洲大学研究亚洲和中国的权威学府。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尼尔·陆登庭得意洋洋地说,现在美国哪所大学不研究中国,才是不可思议的事。由此可以一窥哈佛大学重视基础研究的远见卓识,真如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所说,哈佛大学“所想的事情可以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人、甚至几世纪。”
尼尔·陆登庭不是凭空这样说的。克林顿1998年访问中国之前,于6月24日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埃尔曼朵夫空军基地对军官们的演讲有这样两句话:“中国选择什么政策,美中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极大地影响你们的生活,极大地影响21世纪你们子孙的生活。”
20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向哈佛派留学生。1909年,清华学校庚子赔款留学项目启动,哈佛的中国学生数量开始增加。1945年后,哈佛大学的外国学生中,中国学生的比例最高。改革开放以为,中国与哈佛的往来越来越多,加上港台的学生,中国成为在哈佛留学生最多的国家。1997年11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哈佛,并在桑德斯剧院发表演讲。1998年3月,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访问中国,得到了江泽民主席的接见,并在北大办公楼礼堂演讲,标志着哈佛大学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哈佛大学与中国之间的缘分还不止于此。
中国人民熟悉的、对中美关系做出重大贡献的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担任过该校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他至今仍然致力于中美友好,是主张对中国采取交往而不是遏制政策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哈佛历史上留下足迹的中国人不少,他们大都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列出他们的名字,读者自然会明白这一点。他们中有赵元任、林语堂、杨杏佛、竺可桢、梁思成、梁实秋、陆岱孙、洪深等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因为在基础学科的领域内有所创新和建树成成名的。
二、哈佛的“素质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有没有素质教育?对此一直有争论。
说没有,是因为英文中本没有素质教育这个词或词组,当然就更不可能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或方针政策。即使将来有了这个词和这一层意思,也是中国人造出来的英语。甚至有些美国华侨认为美国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上学就是玩儿,没有教育,哪来的素质教育?国内为了将“素质教育”一词翻译成英文,发表了很多文章。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找不到恰当的翻译方法,达不成一致意见。
说有,是因为按照中国教育改革中涌现的理论和实践,美国的确有不少我们认为是素质教育的因素,所以《素质教育在美国》之类的书十分畅销,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虽然美国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但哈佛大学为中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它就是多元智能理论。
中国的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反对片面强调智育,切实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如果这个理解是对的,那么哈佛大学的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一项重要参考,就是“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的成绩。这个测试主要考语文、数学两门课,每门课的满分是800分。美国200多所国家级大学学生入学SAT的平均总成绩,是900分到1000分,最低分是780分,而哈佛大学要求的入学分数,是1400分以上。会应试,也是一种素质,考什么都考不上,至少不是素质全面的人。
但哈佛大学录取新生,却不仅仅看SAT成绩。2000年,SAT成绩达到1600满分的学生中,成百上千向哈佛提出申请后未被录取,实事求是地说,录取新生考核的是综合素质。哈佛大学除要求SAT 1400分以上的成绩外,还要以下6项考核内容。一是高中4年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二是高中阶段所学大学课程的成绩。想上名牌大学,中学时就要选修《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之类的大学课程;三是业余爱好与特长,如音乐、绘画、舞蹈、外语(中文自然包括在内);四是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和组织领导能力,如担任班长、合唱团指挥,运动队队长等;五是社区服务,如担当志愿者的小时数以及得到的评价,也就是我们说的“奉献爱心”如何;六是3封推荐信,其中最好是理科、文科老师各写一封,以说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以上录取标准看,的确衡量的是综合素质。我国的素质教育喊了多年,大学录取还是分数挂帅,智育第一。不信请看报纸,不要说考满分,那些各省“高考状元”纷纷进入清华、北大的消息充盈于耳。重点大学、各省市的媒体、父老乡亲甚至领导干部,纷纷以录取或培养出“状元”为荣,却没听说任何人关心这些“状元”的德育、体育、美育成绩是否优秀。
哈佛大学反对智育第一,提倡全面发展,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实行素质教育。这一点,从本科生的艺术教育上也可一见端倪。
1853年到1860年,在詹姆斯·沃克尔担任校长期间,哈佛大学的课程中增加了音乐课。这位校长不因为自己是聋子,就无视学生的审美需求,开创了哈佛历史上的艺术教育,值得我在此书上一笔。没有哈佛大学持续150多年的艺术教育,就不会产生以研究艺术教育为己任且持续37年的《零点项目》,也就没有后来一心想从艺术和艺术教育中寻找灵感的加德纳加盟,可能就没有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
尼尔·陆登庭是第26任哈佛校长,1991年开始“执政”。在他主政期间,使哈佛募款基金由87亿美元,增至183亿美元,因此功劳卓著。他邀请并接待了360多年历史上第一个访问哈佛的中国国家主席,在校史上恐怕也会留下一笔。
1993年起,哈佛大学开始有了一年一度、持续4天的大规模艺术节,尼尔·陆登庭为艺术节提出了“艺术第一”的口号。每年艺术节期间,200多场文艺节目在哈佛大学剑桥市的校园内外上演,演员全部都是哈佛大学的师生。艺术节期间同时颁发艺术奖章,由校长亲自授予哈佛大学为艺术和艺术教育作出贡献的人士,就是其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贯彻通识教育和全面发展方针的具体措施。
我亲历该校1997年的艺术节,印象十分深刻,至今难忘。
虽然它的形式很像中国高等学校的艺术节,但原文的意思却是《艺术第一:’97哈佛--拉德克利大庆典》。为强调艺术第一(Art First),这两个词的英文字母全部大写,在我们看来,真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但在美国知识界和教育界看起来,却毫不奇怪。因为艺术和艺术教育,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拉德克利夫学院是哈佛大学过去专门招收女性本科生的学院,所以这里的哈佛,并非指哈佛大学,而是专门招收男性本科生的哈佛学院。所以说艺术节主要是由哈佛大学的这两个本科学院的学生搞起来的。1997年是哈佛学院与拉德克利夫学院连续第5年组织持续4天时间的艺术节,从5月1日直到5月4日。每年艺术节的日期略有不同,但都从5月上旬的一个星期四下午开始。
我在两星期之前就得到了介绍这次艺术节庆典的小册子,但没有给以重视。原因是我见惯了中国高校的艺术节,没有把它当回事。哈佛《零点项目》的一位博士研究生曾建议我去看看,加德纳也对我提到艺术节,认为是学生的演出,对我有参考价值,我还是没当一回事。直到它的声势震动、波及到我,才发现自己错了。遗憾的是此时许多活动已经过去,这就是为什么我没能拍到一些精彩场面的原因。但仅我看到、感到的少部分活动,也给了我以很大的启示。
《艺术第一:’97哈佛--拉德克利大庆典》声势浩大、规模空前、五彩缤纷、气象万千,不仅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国内高校的艺术节上也未曾见过。庆典是全校的大事,一周以前印刷精美的《’97第世第一指南》还发到了全校的各个角落。《指南》介绍了每一项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并附有地图,还刊登了校长和艺术办公室主任等学校领导人的照片和他们关于艺术节的谈活。
校刊此时也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哈佛艺术教育的传统和即将举行的艺术节的盛况。大量印有《’97艺术第一》字样的T恤衫在校内商店和信息中心等多处出售,人人都能感受到艺术节即将来临的气氛。校方所做的准备工作除公布艺术庆典期间保卫、医疗、停车场及失物招领等机构的地址和电话外,还在校园里设置了100部电话机,它们都与哈佛警署直接连接,以备急需。
艺术庆曲从5月1日到4日连续4天时间,共200多项活动在哈佛大学的多个剧院、音乐厅、图书馆、教堂、露天剧场、校园广场和草地上同行举行。活动的种类既有音乐、舞蹈、魔术、戏剧、电影等节目的演出,也有雕塑、陶瓷、图片、绘画、文学作品的展览,还有艺术技能的展示和教学。演出活动的种类有合唱、室内乐、通俗音乐、交响音乐、摇滚乐、民族音乐、爵士乐、当代音乐、即兴演奏、钢琴独奏、音乐剧、各种舞蹈、喜剧、鼓乐表演等。
5月3日是星期六,艺术节被推向了高潮。这一天,艺术活动从早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12点。中午,以行进演奏的哈佛军乐队为先导的“艺术第一大游行”是这高潮的一个标志。音乐声中,大队人马身穿印有《’97艺术第一》字样的T恤衫,高举艺术旗帜和各色彩旗,行进在马萨诸塞大街上,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的注意。大游行由此次“艺术第一”艺术节的计划组组长、剑桥市议会的议员、哈佛校友会的主任等人带队,事先声明特别欢迎儿童和剑桥市的市民参加。游行队伍11时15分在哈佛酒馆门前集合,到达终点后在哈佛大学的科学中心野餐。
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这一天仅后来江泽民主席访美时发表演讲的桑德斯剧院,就有8场形式和风格各异的演出。这些演出中有哈佛巴赫研究会管弦乐队演出的小号协奏曲和哈佛管乐团、哈佛--拉德克利夫交响乐团、拉德克利夫合唱协会联合演出的《纪念勃拉姆斯逝世100周年、门德尔松逝世150周年、舒柏特诞生200周年音乐会》等。在纪念三位音乐家的音乐会上,师生演出的精彩交响曲、室内乐、独奏和重奏节目,真让人以为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又一次来到了哈佛。
除古典音乐以外,桑德斯剧院这一天还由哈佛钢鼓乐队、爵士乐队、波普乐队演出了非洲音乐、爵士音乐和百老汇音乐。来自非洲的学生在这里演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跳舞与合唱。5月3日,仅仅舞蹈就有芭蕾舞、伦巴舞、印度舞、爵士乐舞、现代舞、吉卜赛舞、霹雳舞以及其他英汉字典上查不出译名的多种舞蹈依次在哈佛科学中心南门前面的草坪上上演。
给我以深刻印象的,还有5月2日晚8点在纪念教堂一场名为《巴赫b小调弥撒》的音乐会。它由哈佛大学合唱团在哈佛巴罗克室内乐团联合演出。这是巴赫这部作品重新整理、编辑后在世界上的首次演出。因为整理者、巴赫研究的顶尖级学者沃尔夫教授,就是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的院长。这是音乐会是此次艺术中仅有两个收费演出之一。票价为学生和高龄公民6美元,其他人10美元。另一个收费的音乐会就是上面提到的5月3日晚8点在又德尔斯剧院演出的纪念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伯特的音乐会。它的票价为学生和高龄公民11、8、6美元,其他人13、11、8美元。
令人高兴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在艺术节上也得到了展现:哈佛图书馆举办了香港从1841年到1997年历史的图片展,亚瑟·萨克勒艺术馆举办了中国宋代山水画展览。展览的说明中介绍了中国宋代山水画的特点,认为这些画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哈佛的波尔斯坦大厅组织了中国书法和剪纸的培训活动,号召师生学习剪纸这一“福奇”的东方艺术。这一切,充分地表现出哈佛的校园文化和美国文化一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办公室与我只有一房之隔的同事朱丽亚,是《零点项目》的一位资深研究人员。她在艺术节上学会了用毛笔写汉字,并当场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中文名字写成打幅,拿回自己的办公室挂在墙上。
艺术节的另一个特点是参加自由、形式多样。参加表演的,既有学校的各个文世社团,也有散兵游勇,还有临时组合的群体。在福格艺术馆就有不属于任何社团的三名学生表演的小提琴、长笛、竖琴三重奏和各自的独奏节目,也算一场“音乐会”。虽然他们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业余音乐家,技法离纯熟尚远,但演奏得专注、认真,发自内心,令人肃然起敬,同样赢得热烈的掌声。有趣的是,他们不但使用不同的乐器,来自不同的国家的地区,肤色不同,所学的专业也各不相同。我在演出结束后与他们交谈,得知黄皮肤拉小提琴的女生来自韩国,学管理;黑皮肤吹长笛的男学生来自非洲,学计算机;金发演奏竖琴的女生来自澳大利亚,学生物化学。
5月4日下午2点,在劳厄尔院子里演出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计划中只有指挥而无演出单位。此项活动事先发出通告,邀请师生中精通不同乐器的乐手自愿前来,即席演奏。我怀着好奇心前往观看,还真有30几个人带着乐器就座。人数虽然少了一些,但乐器的种类却基本能满足演出的需要。提前临时合乐1-2次,就开始演出,说明这些乐手在来之前,对各自的分谱已经很熟悉了。
《艺术第一:’97哈佛--拉德克利大庆典》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几乎全体本科生和多数研究生都参与进去了。参加演出的艺术家和展出作品的作者基本都是校内的师生,人人都是观众,人人又都是演员和工作人员,每个参加者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展现,艺术兴趣都得到了空前的激发。
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哈佛在组织最优秀的艺术人才一展他们的才能时,并未忘记动员全体学生投身艺术节的宗旨。即使没有艺术才能或没有艺术教育基础的人,也不是局外人。你过去与艺术无缘,除去观看演出和展览无法一展艺术才能,但你可以在艺术节期间从头开始。艺术节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为每个人提供免费学习艺术的机会。作为初学者,只要有兴趣,自有人带你进入艺术殿堂。比如刚才提到的剪纸培训,经过几天的实践,总能剪出些像样的小动物或花朵来。即使你什么也不会,在哈佛科学中心前草坪上的杂技培训也能适合你。那里有人教你玩两手抛球这类杂技表演。如果两手能同时抛3只以上的球而不落地,可以得到甜橙之类水果的奖赏。
哈佛大学的艺术真正体现了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强调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其中并为师生提供浓郁的艺术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增强他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艺术节结束以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上述《’97艺术第一指南》刊登的校长和艺术办公室主任等学校领导人关于艺术节的谈活。
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院长林达·威尔逊女士说:“艺术节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艺术形式和艺术天才,将使你们感到吃惊。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组织这么多的活动,是一个挑战。不仅从体力上还是从智力上看,它都是师生能力的一次检验。但是,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女教师和女同学喜欢迎接这种挑战。”
哈佛艺术办公室主任迈拉·梅曼女士说:“充分展开你的想象力,对各种新的可能发生的事敞开你的思维吧!你将去从未去过的地方,看到你从没有看过的表演。我校学生将用他们艺术天才使你带着愉快和艺术节告别。”
艺术节的另两位组织者对学生说:“希望你们参加到这美好的节日中来。哈佛师生刻苦的工作和惊人的创造性将使这次节日成为一个真正令人神往的庆典。”“不要因太多的节目不知选择哪一个而使你苦恼,只要睁大你的眼睛、竖起你的耳朵就可以了。切记,不要因为节目太精彩而忘记鼓掌。”
因为节目太多,剧场、美术馆、教堂、草坪甚至楼梯上都有节目同时进行,我只好一个节目看了开头,知道大概的意思,马上就出发去另一个场地看另一个表演。因为是来考察高校艺术教育的,为了多接触一些从未见过的学生表演,再精彩也不敢留恋,不得不忍痛放弃。可谓“走马看戏”或“赶场”。
不仅仅是艺术节,日常频繁的艺术活动和浓郁的艺术氛围,也是哈佛大学的鲜明特色之一。学校常年在校园里组织安排多种艺术活动,其中包括外请艺术团体的演出和学者、名人的艺术讲座等等。我手中一份哈佛大学校报的“两周事件日历”栏目中,整整3个版面被用来刊载1997年3月27日-4月8日校园与艺术有关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中有12场音乐会,5场戏剧演出,一场印度古典舞表演,15个艺术展览,13场艺术讲座,电影欣赏更是天天都有。不论对艺术的哪一方面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这些活动均面向全体师生,大部分是可以免费参加的。
艺术展览中的《石头、山、风景和园林:东亚绘画的组合》,一听名称就知道是中国美术展。15个艺术展览还有《17世纪的荷兰绘画》、《1799-1870的法国雕塑》、《1874年:印象主义的出现》、《希腊花瓶上的雕像》、《非洲雕刻》等。《1799-1870的法国雕塑》专门展出从拿破仑一世执政到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期间的著名雕塑作品,《1874年:印象主义的出现》则展出莫奈、德加和雷诺阿等人的早期作品。
美国虽然是文化多元化的国家,但在哈佛大学古典音乐还是占据统治地位。4月6日-8日三天哈佛校园安排的5场音乐演出分别为:(1)巴赫、柴可夫斯基的室内乐作品音乐会;(2)舒伯特、舒曼、巴赫、普罗柯菲耶夫的钢琴作品音乐会;(3)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会;(4)布鲁斯音乐会;(5)门德尔松、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音乐会。这五场音乐会均免费。只有第一场音乐会需要提前电话申请音乐会票,其他4场不要票。
因为有基金的赞助,免费并不意味着艺术水准低。4月6日在哈佛最就考究的专业音乐厅潘恩音乐厅由著名亚裔负责家苏珊·施恩演出的《舒伯特、舒曼、巴赫、普罗柯菲耶夫的钢琴作品音乐会》,就因为由某一剧院音乐协会的主办而免费入场。
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它有意为师生营造的浓郁的氛围。除频繁的演出和庞大的艺术节外,艺术馆是更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亮点。
哈佛大学是美国非常重要的高等学府,学术声誉早已闻名于世。同时,它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影响的事实,自然尽人皆知。但是,哈佛有一流的艺术博物馆或艺术馆,很多人却不知道。我在出国前,对此也毫无所闻。
到哈佛后不足一个星期,就有人建议我参观学校的三个艺术博物馆时,我并未将其当成此行的重要考察内容,也就没有在意。有一天从那里路过,正好有空余时间,就漫不经心地走了进去。刚进门,就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这些艺术馆集中体现了哈佛大学浓郁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教育的哲学思想,是该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给予我更大震撼的,是这些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作品的名气和价值,不亚于我在欧洲任何国家美术馆看到的展品。它们的数量可能不如卢浮宫,但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与卢浮宫的收藏相比,并不逊色。
当我第一次走进哈佛大学的福格艺术馆(Fogg Art Museum)时,一眼就看到了印象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克劳德·莫奈的作品《查林·克劳斯桥:泰晤士河上的雾》,不禁大吃一惊。因为此幅画我在欧洲曾经百觅,却不得其踪。在喜出望外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哈佛大学收藏名画的质量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哈佛艺术馆的藏品从质量和数量上看,都可列在全球大学之首:大约有15万件从远古直到现代的艺术作品保存在这里。这些艺术品分别来自欧洲、北美、北非、中东、印度、中国、南亚和东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很多教授、学者、美术家都在此展出自己的作品,很多人在美洲的第一次展览就安排在这里举行。早在1911年,当时著名的法国印象主义绘画大师爱德加·德加(Edgar Degas)在此举力了他在美洲的第一次画展时,这个传统就形成了。爱德加·德加留在这里的作品,也就成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精品。参观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新展出,你就像站在当代世界视觉艺术最新展示会的面前。
哈佛共有三个艺术馆,分工不同。福格艺术馆最老,建于1891年,1895年起对外开放,主要陈列从中世纪到现在的西方艺术品,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不列颠的拉斐尔前期19世纪的法国艺术作品为主。在该馆的二楼,有大量欧洲近代美术史上的传世佳品。这些绘画的作者,包括文艺复兴早期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波提切利,17世纪荷兰肖像画家伦伯朗和哈尔斯、风景画家鲁依斯达尔,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大师鲁本斯,17-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普桑、大卫、安格尔,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印象主义绘画大师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塞尚、高更、凡高,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19-20世纪美国印象主义画家惠斯勒和20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米罗等,其中队了莫奈脍炙人口的《查林·克劳斯桥:泰晤士河上的雾》、《红船,阿赫让第尔》、《巴黎圣·拉扎赫车站:火车进站》等作品以外,德加的《戴手套的女歌手》和《排练》、普桑的《风景画中的神圣家族》、安格尔《土耳其宫女与女奴》、凡高的《赠给保罗·高更的自画像》、雷诺阿的《坐着的浴女》、马奈的《滑冰场上》、塞尚的《静物和五斗橱》、高更的《野蛮人的诗篇》、鲁依斯达尔的《瀑布》、惠斯勒的《夜曲:灰色和金色--切尔西的雪》等作品,都是这些绘画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佳作,被收入各国(包括中国)出版的美术史教材或名画欣赏书籍。
当然,福格艺术馆收藏的历代欧洲美术大师及他们的作品远不止上述所列,肯定漏掉不少。原因是我的艺术史和知识有限,只列出了自己熟悉的人和画。我不熟悉的,不在此列。可以肯定地说,在我漏掉的画家和作品中,还有许多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中我说不出所以然的大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作品中,肯定还有许多精品在这里,我只不过是借以上几幅画说明哈佛艺术馆为师生提供的艺术氛围而已。
哈佛大学的艺术博物馆不但对全校师生免费开放,还如此频繁地举办专题展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给师生提供一种十分高雅和浓郁的艺术氛围,让每个人感受到艺术精品提供的社会、历史、哲学和情感的信息,提高参观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以我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的亲身体会,这目的是不难实现的。
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思想基础,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出现于19世纪初的美国,是指尽可能综合的、古典的、文学和科学的教育,目的是学习专门知识之前,使学生对知识总体状况有全面的了解。
1945年哈佛大学名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出台,产生于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分专门化的忧虑,俗称“红皮书”,是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通识教育的著作,为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本科生所学的课程中的八分之三为通识教育课程,其中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课程各占三分之一。
1947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名为《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过度的专门化破坏了自由学科教育的统一性”,“其成员缺乏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的社会是没有基础文化的社会”,“我们的目标是把通识教育提高到与专业教育同样的位置”。这两份经典文件标志着通识教育在历史上的新高潮。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通识教育的性质。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二是非专业性、非职业化的高等教育,使人成为完人的教育,三是对所有人(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四是一种大学理念或办学思想;五与古希腊时期自由教育的意义相近。
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的中文同义词。根据等级观念,它以当时的自由人为教育对象;根据教育哲学,它认为教育是人的心智的解放过程,即自由发展人的理性,完善人的德行,从而探究真理的过程。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应当有一种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要,而是为了自由、高尚的情操。”
自由教育的科学是读、写、音乐、绘画、哲学等。
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学习音乐不能为参加竞赛而刻苦进行技术训练,也不能追求人惊奇和高超的表演,应以青少年达到能够欣赏高雅的旋律和节奏的水平为限。”如果学习绘画的目的的是“为了增强对于形体的审美能力,就是自由教育”;如果是“为了鉴别各种艺术品,在交易中不致出错”,就是“非自由”教育。
“非自由”的教育,是指为了谋生,以领取酬金为目的,以“工匠贱业的种种技艺”为教育内容,以专业性的、 狭窄的职业技能为手段进行的教育。他认为这将背离真理与理性。为鉴别艺术品的美术教育,为战争目的进行的体育训练,是为谋生、为实用而偏重于技巧的掌握,所以非但不能促进理性的发展和德行完善,反而有所妨害。
而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目的是开发人的理智,培养人的美德、推理、论证、哲理性智慧、艺术能力。造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从内容上看,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和思想的教育类型,例如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与任何职业的需要无关。也就是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可以说,与素质教育异曲同工,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思想,不仅仅是建立在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基础上,而且受到法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自由教育”观点的影响。在音译为《爱弥儿》音译为《论教育》的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中,通过描写假想的富家孤儿爱弥儿的成长经过和对他的教育过程,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恨和批判。卢梭有意将爱弥儿安排了脱离当时社会的影响,假想了适合于他个人发展的环境,给予了他在受教育过程中充分的自由,并养成独立的个性。本书表达了卢梭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制度对于人性的极度张扬,引起敢贵族和僧侣的恐慌,书出版后曾被当众烧毁。
但是,启蒙主义的思想是无法禁锢的。卢梭的政治理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支柱,他的教育思想成为西方现代教育革命的起源。哈佛大学1945年发起的通识教育运动,也是这一革命深化。一般人往往以为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的显赫名声,以及培养了多少个总统,多少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是哈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实际上哈佛大学1945年《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对于全世界高等教育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恐怕是更加重要的原因。教育思想的威力和影响,要大于毕业生的显赫地位和名声。
加德纳对于高中和大学时期的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应该进行更加广泛的学习,参加更多的学术活动,以便了解人类精神和物质遗产的各个方面,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坐标和职业。
“在14岁到20岁青少年的教育中,应该重视更加综合性的知识。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大学的通识教育或大学的文理科综合教育。这里所指的‘通识’包括科学、技术、希腊古典文学和人文科学。此外,课程中也应关注伦理问题、时事政治、社区与全世界的问题。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题或专题项目,以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经验,培养多方面联想的能力。”
不难看出,加德纳是通识教育的积极鼓吹者。他本人能够创建多元智能理论,就得益于哈佛学院所接受的通识教育。这一点,本书第一章中有详尽的介绍。只有通识教育,才能培养出跨学科人才。而跨学科人才的宽阔视野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成果产生的催化剂。
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尼尔·陆登庭教授1998年3月23日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出了哈佛大学重视艺术教育后面的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首先,我要谈的重要的事就是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无论政府拨款还是私人投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在经济上的花费都是昂贵的。因此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承受着必须看到教育投资获得经济效益的压力。当然,大学的研究工作有助于经济增长是重要的;大学教育像目前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也同样是重要的。但是对于优秀的教育来说,还有更加重要的、不能用美元和人民币衡量的任务。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还应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美的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社区的一名成员来说,度过更加有趣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紧接着他又说道:
“当今在哈佛和美国的其他大学里,复杂的条件下我们仍然保持着人文和科学领域中的通识教育传统。我们的大学生在他们第一个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有一个主修专业,如化学、经济学、政治学、艺术或其他学科,但同时也学习从伦理学、美学到数学,从自然科学到文学、历史等非本专业的知识。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哈佛的本科生还花很多时间在课外活动中。如作为志愿投身于社会服务、为报纸杂志写稿、参加乐队或其他文艺社团的排练或演出。实际上很少有人在结束四年本科的通识教育之前专注于职业训练。”
谈到这么做的原因时,他说:
“这种模式和世界其他地方比起来有所不同。但也并不认为它对包括美国教育在内的所有高等教育体制都适用。但在这种模式的后面,却是强有力的哲学思想和坚定的信仰:大学教育应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对新思想、新经验持开放的心态。它应该鼓励我们去思考那些未曾检验的假设,思考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
由以上这些表述可知美国高校重视艺术教育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和附庸风雅。高等教育应该具有美化人类自身的任务。这是其教育体制重要的哲学依据之一。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众多美国高校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艺术设施,浓郁的艺术氛围和全面完整的艺术教育,使古往今来无数学者关于科学和艺术结合的美好理想在这里有了实现的土壤。
多元智能理论,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就是心理科学与美学、艺术学和艺术教育学结合的产物。没有哈佛大学对艺术、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就没有《零点项目》,也就没有多元智能理论。
三、哈佛的《零点项目》与多元智能理论
“零点”是什么意思?《零点项目》是什么样的机构?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名字?我不仅在中国的许多大学里遇到过提出以上问题的学生,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也经常有教师和学生问我这些问题。加德纳和帕金斯在合著《艺术、心理和大脑》一书中,介绍了人们对《零点项目》名称的不理解和好奇心。他们说,人们对其中的“零”有许多猜测,甚至有人认为《零点项目》是研究怎样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机构。
《零点项目》创立于1967年,是美国50年代末教育10年大反思的产物。其创始人是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灵感的产物,艺术也不仅仅是情感和直觉的领域而与认知无关,艺术过程也是思维活动,艺术思维是与科学思维同等重要的一种认识方式。他还认为人们过去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以改进逻辑思维和科学教育,不承认艺术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对艺术思维和艺术教育的认识却基本为零。因此他立志从零开始,弥补科学教育研究和艺术教育研究之间的不平衡,将项目命名为《零点项目》。
30多年过去了, 《零点项目》成为美国和世界教育界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课题组,最多时有上百名科学家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和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教育学家、音乐家和艺术家参与研究,至今已经投入了上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在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1971年《零点项目》开发组成立,由所仅28岁,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加德纳负责,他们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不同年龄和学历的人群。所有研究课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应用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开辟新途径,寻找新方法以帮助个人,学校,团体了解自己的最佳能力。
1972年,纳尔逊·古德曼教授退休。《零点项目》从那时起,由两名年轻学者负主要责任。一位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经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大卫·帕金斯教授,另一位就是为中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所熟悉的霍华德·加德纳。
1983年,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公众对这一理论的信任极大地鼓舞了他和他在《零点项目》的同事。他们从此开始了在课程体系、教育评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实验,主要是多元智能理论在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这些实验有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多彩光谱》项目,适用于小学阶段的《重点学校》实验项目,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和适用于高中阶段的《艺术推进》项目。
1994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莫非教授发表文章称赞道:“这个项目的研究对人类的智能理论发起了挑战,使我们对创造性和认识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它还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思考教育的内涵,思考未来教育的模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零点项目》在艺术教育方面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的研究项目之一:《艺术推进》。该项目是《零点项目》从哲学分析和心理学实验转向教育实践的一个例子。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告诉读者:“艺术教育目前正在美国复苏,已经成了美国教育受过良好训练的艺术师资,学生毕业时在艺术上应达到一定的要求。”加德纳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艺术教育的特征、美国艺术教育的现状、《艺术推进》项目的来源、理论、方法、实践过程和效果以及《零点项目》提出的艺术教育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分为10个方面,是他们几十年的研究成果。
《零点项目》将认识的方式用于艺术教育,认为应该向学生介绍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实践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艺术作品文化背景研究专家的思维方式。
但是,他们的主张和持“学科式艺术教育”观点的人不同。这差别导致《零点项目》提出了自己不同艺术形式的教育方法如下:
①在童年的早期(如10岁以下),创作活动应该是任何形式艺术的学习过程的中心。
②有关艺术的感知、史论以及其他“艺术外围”的活动,都应该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创作并与之紧密相联。
③艺术课程的教学,需要由精通如何运用艺术思维的教师或其他人士担任。音乐教育必须能够运用“音乐思维”,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和逻辑的表达来诠释音乐。
④艺术学习应尽可能围绕有意义的专题来进行。这些专题作业的完成时间应该相对长一些,以便有充分的机会反馈、讨论、思考。这种专题作业极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动力,鼓励他们开发技能,同时也有可能对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对艺术的理解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⑤艺术修养的培育,要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持续接触艺术风格、艺术创作、艺术流派等核心概念。
⑥评估在艺术教育中很重要。评估必须尊重其中所包括的特定智能,即音乐技能必须用音乐的手段去评估,而不能穿过语言或逻辑的“屏幕”断定。
⑦艺术的学习仅仅掌握一套技巧和概念是不够的。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
⑧直接向学生讲授如何判断艺术的品味和价值是危险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必须让学生知道,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流行的艺术品味和价值观有密切关系。
⑨艺术教育非常重要,以至于无法将这项工作交给单一团体来做。即使这一团体的成员都是艺术教育家也不行。相反,艺术教育需要由艺术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自己通力合作才行。
⑩让每个学生都学习所有的艺术形式,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所有的学生都应深入地接触一种艺术形式,却不一定非得是视觉艺术。
除此之外,加德纳还提出了世界当前艺术教育理论中的一些问题,发人深省。如:艺术课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用于培养创造力?艺术教育应该单独授课还是应融入所有的课程之中?西方艺术是否具有特殊的地位,还是仅仅在同样值得称赞的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艺术训练应当侧重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侧重艺术技能的训练?艺术是一种实在的知识呢还是认知和认知的形式?
《艺术推进》项目采用的课程,在美国已为各级各类学校所采用。例如哈佛大学所在地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许多班级,已经采用改编过的《视觉艺术推进》课程。《零点项目》的科研人员在《艺术推进》之一的《音乐推进》项目中所做的工作,已经在公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仅引起了全国教师的兴趣,也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歌剧、交响乐团很大的兴趣。《新闻周刊》(New week)1991年12月在世界范围内评选模范教育项目,美国只有《艺术推进》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的科学教育》项目当选。支持《艺术推进》项目的思想,还意料之外地吸引了从历史到数学到其他学科的教育家们,他们已经开始从中涉取教学改革的方法。
《零点项目》目前众多的课题中有一个名为《艺术生存》的全国性研究课题,开始于1997年7月,为期3年。其研究对象是美国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教育项目。目的在于搞清楚这些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到艺术教育项目生存下去所必需的环境,活动,促进教师、家长、管理者、艺术家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课题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认识艺术教育和学校改革的关系,并帮助教育家们建立一种以艺术教育为中心的校园生活。
他们的工作给予美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界以深远影响,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渐渐改变,艺术教育逐步成了美国各大中小学的重要科目。虽然随着赞助单位兴趣的转移,他们研究的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所转移,但探索艺术教育的脚步并没有停滞,他们仍关注着艺术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着新的研究和探讨。
《零点项目》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参与并为之不懈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各界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零点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有关此理论的中外文著作汗牛充栋,不下百本,我在本章不作专门介绍。
来到哈佛之后,我发现《零点项目》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包括加德纳教授、帕金斯教授,都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终身教授或教职员工。教授们不但要搞科研,指导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还要上课,和中国大学的教师一样。但是研究所里更多的人,是从社会上招聘来的,没有“铁饭碗”。研究所的研究经费,除了少数教育研究生院教职员工的工资由学院发放以外,多数经费要靠自筹。所长加德纳的重要工作,就是争取基金会和社会各界的赞助和支持。要想得到赞助,就要出成果,出人才,还要出名。我发现加德纳经常到处发表演讲,不但去学校、去教师代表大会讲话,还去电视台制作节目,都是为了宣传介绍自己的理论和《零点项目》,争取更多的人理解和赞同,以便获得研究经费。
记得有一次他在校园里遇见我,喜形于色地打招呼,我就估计他有了喜事,但却没有想到使他高兴的是发现了可能提供赞助的目标。他高兴地告诉我,他刚刚认识了一位老太太,非常富有,他准备前去会见,以争取资助。他高兴地告诉我,获得资助的可能性非常大。
按照加德纳的说法,在美国一个教育的项目持续五年时间,就不算短了。大多数教育思想只有几年的生命,而《零点项目》已经走过了37个年头。他2003年4月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演讲《多元智能理论的二十年》中说:“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这个机构(指《零点项目》)至今一直生机勃勃”。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价值,已经得到了美国甚至许多国家社会的认同。《零点项目》接受的赞助,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包括亚洲的一些富裕国家,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