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学校中,大多只将代表数学逻辑和语言能力的考试--主科成绩看作评价学生的尺度,而人们也大多依此将儿童分为聪明和不聪明,而且排出先后。这么多年下来,似乎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直到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Edward Gardner)在学校进行推进教育的研究项目《零点项目》时,开始对那些不被大多数人认为聪明的学生的“才能”进行关注,提出了疑问:我们所说的“聪明”到底是意味着什么?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他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综合神经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史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天才儿童、脑损伤儿童、正常儿童及各民族儿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数据和例证,发现并证实了了人具有的多种的智能,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聪明,只不过因为人类对于智力的偏颇理解而未被人珍视。他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智力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告诉人们,人生来具备多种的潜能,比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和情感智能以及自我认识的智能,这些潜能在不同人身上的组合不同,经过后天适宜环境的刺激,使人具有了不同的能力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启发,主要在于树立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具体来说有三点尤为重要: 一是扩展了我们对智能的观念,提醒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扩展了我们教育的目标。教育应该珍视这些多样的潜能,提供丰富的机会使这些潜能得到发展而非受到压抑。多元的智能需要教育提供多元的、可选择的课程来发展。 二是提醒我们尊重每个儿童的学习方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适应个别需要的教育是我们应追逐的理想。多元的智能组合必然带来多元的学习方式。正如好动的孩子需要伴随舞蹈来加深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我们应该反思,是否整齐划一缺乏变化和个性的学习方式需要来一个革命了。 第三个启发超出教育本身,是指我们对于多元的社会、文化所形成的智能或说个性应当持尊重的态度。我们经常看到狭隘的智能或文化概念在作怪,我们的孩子们也经常会耻笑来自农村或异己(异域)文化的人。对文化的狭隘观念阻碍了我们心灵的开放,阻碍孩子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学习。多元智能理论从1983年提出至今历时20年,它对美国及世界教育产生的影响却方兴未艾。在实施传统的应试教育,刚刚开始教育改革的我国,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和实验多元化的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多元智能理论还基本停留在学术界的象牙塔中,鲜为广大的家长和教育实践者所知。本书作者是多元智能研究推广项目的骨干,他们刻苦钻研,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介绍给大家。每一章包括对多元智能理论的介绍,简单的测评方法以及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介绍。供3-8岁儿童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参考。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陈学锋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