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入口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梅州教育城域网
 
  您的位置: 首页 家园 多元智能 理论与实践 正文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发布时间 : 2009-09-10  点击: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观念是文化的原子弹。有位校长说过,最大的贫困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观念的贫困。他们高度评价了观念的价值。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的实践研究,对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它激发我们对教育领域内司空见惯的熟悉事物,开始进行重新审视。概括起来大致引发了如下观念的变革:

 

(一)智能观的变革

什么是智能,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理论上一时尚难说清。多元智能理论就目前的现实,创立了新型智能观,简而言之,所谓“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智能的人”,赋予了“智能”以实践性的品格,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实践能力的理念正相一致。这一理论认为,只有适应问题解决的要求,人才能成功。这就将“问题解决”纳入了智能的范畴,致使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都有了一个比较能够操作的思路,即“问题解决”。故而梅克教授明确指出:“问题的解决,将成为21世纪课程的核心”,并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创建了简易可行的“问题连续体”,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了理论与操作性的支撑。

 

(二)教育观的变革

什么是教育?我们已经习惯将其视为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特别是近年来,人们认为教育事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更使我们只想到教育的积极作用。加德纳则不然,他多次论及教育普遍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其负面作用集中表现为学校认为的好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未必成功;学校认为的“差生”,走向社会之后,很可能极为出色。这一论述促使人们承认“教育是把双刃剑”,这一严酷的事实。加德纳认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肩负创造社会美好未来的使命,为此,他竭力倡导学校与社会真实生活的沟通,以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作为衡量学生智能的主要标准。力求使学校真正成为设计和塑造未来社会成功者的实践历程,“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在这一观念的引领下,有的学校开始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有的学校则开始关注社会中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并提出:“要对学生负责一辈子,而不是负责一阵子”,这对改进教育功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学生观的变革

传统智能理论仅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为依据,构建了与传统考试方式一致的智商(IQ)测试方法。它关注学生的是:“你的智能有多高?”用这种典型的线性思维方法审视学生,“低能儿”理所当然应被学校教育所抛弃,这对推行素质教育、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极为不利。多元智能则不同,它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数学—逻辑智能之外至少还有其他五种智能。它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别。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实践研究的学校,流传的是“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这是学生观的本质性变化。很多老师还记住了加德纳的一个判定:在学生不良行为中,往往折光地反映该生的智能强项。这一理念擦亮了老师们的眼睛,使他们经常能够发现“调皮生”潜藏的优点,寻找到开发他们潜能的有效方法。学生观的变化,受益的大多是“差生”,有的学生在获得发展之后,竟然对老师说:“我希望多元智能理论能够伴随我整个的中学时代”,这是多么感人的话语!

 

(四)人才观的变革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效地造就各级各类人才。然而,传统心理学告诉我们,同龄人中只有1%-2%(或2%-3%)的儿童是超常的,根据这种理论,传统的人才教育只能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致使大众教育与人才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对立的地位。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加德纳,明确否定“精英教育”,他依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新型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加德纳还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而传统教育的弊病在于“完全没有重视到这一点。相反,我们使每一个学生都面对同一种教育”。我国赴美演出的残疾人艺术团有一位叫舟舟的孩子,他的音乐智能由于获得了“可以尽情施展的”机会,终于成为一位出色的指挥,生动地证明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的论断。显然,借鉴新型教育理论,有助于我们沟通大众教育与人才教育,使普通教育真正具有“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造就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的功能。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关键在于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恰恰在因材施教方面多有建树。

 

(五)德力观的变革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在改进德育方法上想办法,但是,似乎忽略了我们在“德力”观上存在的问题,即“智力”与“德力”相分离的问题。我国学术界早已关注这一问题,曾经提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观点,正是试图解决这一矛盾。新型智能理论,将自我认识与人际交往这两类重要的道德修养内容,正式列入智能的范畴,从理论上实现了“智力”与“德力”的统一,这将为我们探索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提高德育实效性,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的范式。

 

(六)教学观的变革

什么是一堂好课?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由于智能结构各异,其学习风格也有许多不同,成功的教学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能够发现并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境,加德纳本人创建的“光谱方案”,也由最初的“衡量儿童智能的方法”,逐步演进成“完整的教学环境”,并使学习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传统的“千课一型”的教学,使学校教育丧失了“活性”,有人说“几乎把学校教育给拖垮了”,不无道理。多元智能理论开始激活了课堂教学,有的学生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之后,明确地提出:“学习的关键就在发现并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现在,总结适合自己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日益增多。相信,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中,现代教育个别化的程度将不断提高,“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终将变成现实。

 

(七)学科观的变革

什么是学科?过去人们经常认为学科知识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因此,教学的任务只用将这些“认识世界的结论”让学生掌握就达到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加德纳在《学习的纪律》一书中指出:“学科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而且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科等于是一个切入点,引领我们思考和世界有关的深层问题,以及和真、善、美有关的问题。”他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必须是能够增进人类理解”。他辩证地阐述了学科教学学习知识与提高思维能力的辩证关系,他说:“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教育下一代的工作益显艰难。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面对一个完全无法预测的世界。依我之见,最充分的准备方式就是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并了解数千年以来人类积累的浩瀚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现实的世界和历史的世界呢?加德纳进一步指出,这就必须教育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核心知识,更需要掌握每门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他称传统的教育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教育”,多元智能的教育则是着力教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使“学生透过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这就是他赞许的“成功的教育”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项目学校开始尝试将“如何思考”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八)教师观的变革

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师观的论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大多阐述的是师生关系方面的内容,突出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等等。这既是正确的,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过,从智能发展的角度,对什么是一位好老师,还有新的视角。多元智能理论更关注的是老师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理解,并专门提出了“为深刻理解而教”的课题。那么,“为深刻理解而教”的好老师,在此用得着我国科学家杨福家所论: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讲清楚了的是好老师,而是把基本问题讲清楚了,又能留给学生值得思考问题的老师才是好老师。陈景润就是遇到了这样一个好老师,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转载自《多元智能在中国》



2009 版权所有 梅州市莲新幼儿园

Copyright 2009 LianXi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9054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