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在科学活动中是通过尝试、探索、发现来进行学习的。然而,一部分地区科学教育仅以教材中科学领域的知识为内容,决定了其“老套”的科学教育方法,使得新《纲要》中的科学领域目标仅仅成为了“理念”。正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多元智能”理念为我们各项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思维上的革命,促进了教育行为的转变。
在多元智能课程开展的科学活动主题中,有实验探索活动“小树苗长大了”“摸一摸是什么”“我会做蛋糕”“滚动的球”“筑巢乐”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蝌蚪是谁”“花儿你好吗?”“谁在叫”等等。让幼儿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是老师的传播,而是小朋友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动手操作实验、记录操作过程、交流讨论、总结得出。这种学习的方式与我们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提出的新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一、创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新《纲要》指出:“教师在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帮助幼儿形成积极探索、创造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大胆的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想象和探索,发展其创造力。”实践证明,幼儿容易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想象和探索。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愿望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世界。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从孩子的视角来认识世界,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符合孩子思维逻辑,引导他们积极、自觉地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主动探索和学习。
(一) 发展幼儿实际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组织“认识野兽”活动时,我们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参观动物园,观察老虎、狮子等野兽,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起总结出野兽的三个特征:“有皮毛,有尾巴,会生宝宝。”突然,一个小朋友问道:“人也是野兽吗?我爸爸毛很多,有皮毛,妈妈说,尾骨就是人的尾巴,我妈妈也会生宝宝!”“原来我们都是野兽啊!”孩子话音刚落,活动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没有急于否定他的观点,而是拿来仿真野兽教具,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感知“皮毛、尾巴”。观看“动物世界”,讨论野兽的特征、生活习性。通过查找资料,我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到了“蝙蝠不是鸟而是野兽”
“鸭嘴兽是野兽而不是鸭子”等许多关于野兽的知识。幼儿就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来自行解决问题,这不仅让幼儿学会学习,还将使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使他们知道,知识并不存在于老师的头脑中,而是在与事物的接触中得来。
(二)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多元智能强调活动主题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周围生活和环境中。为了使幼儿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了“我的发现”“观察记录角”,鼓励幼儿把感兴趣的、发现的现象、想提的问题记录下来后,我们抓住有价值的活动,生成我们的实验主题,层层递进的开展。大大增进了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如:春天我们种植了小草,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一次,几个孩子争论起“小草要不要浇水”的问题,这时我们捉住契机引发幼儿深入讨论,开展了系列科学观察活动:“种子与水姑娘”、“种子与太阳公公的故事”、“种子与土壤妈妈”等,让幼儿进行猜想之后,围绕各自的问题分成几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设计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每天的发现,把幼儿的无意观察引申到有目的的观察,既保持了幼儿观察的兴趣也提高了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主动建构起自己对种子生长条件的知识经验。在组织“认识野兽”活动时,我们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参观动物园,观察老虎、狮子等野兽,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起总结出野兽的三个特征:“有皮毛,有尾巴,会生宝宝。”突然,一个小朋友问道:“人也是野兽吗?我爸爸毛很多,有皮毛,妈妈说,尾骨就是人的尾巴,我妈妈也会生宝宝!”“原来我们都是野兽啊!”孩子话音刚落,活动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没有急于否定他的观点,而是拿来仿真野兽教具,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感知“皮毛、尾巴”。观看“动物世界”,讨论野兽的特征、生活习性。通过查找资料,我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到了“蝙蝠不是鸟而是野兽” 、“鸭嘴兽是野兽而不是鸭子”等许多关于野兽的知识。
二、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创造探索的空间。
幼儿科学教育不是“教”科学,而是“做”科学。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摆弄、探究、体验,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孩子们以自己探究过程的发现做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和分享,而丰富的物质材料能刺激幼儿的探索行为。可见,幼儿对科学活动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有可供操作的材料。
如在“斜坡上的发现”
活动中,我准备了汽车、斜坡与纸盒等各种操作材料,与孩子们玩起了“谁的汽车跑得远”游戏。实验中,有的小朋友用盒子一个接着一个来量,高的斜坡一边用了6个盒子,矮的斜坡一边用了3个盒子,小朋友边量边数,通过6、3两个数字的比较,6比3大,6个盒子比3个盒子的距离远,从而得知高的斜坡汽车滚得远。孩子们无形中用测量的方法,通过尝试各种材料测量,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通过数据的显示和比较,有力的证明了实验结果。在此实验中,孩子们不仅了在应用中的经验来感知数学的关系和数学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幼儿以事实做为判断事物依据的科学精神。再如:户外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玩拍皮球游戏,凯强拍拍停停,望着忽高忽低的皮球说:“皮球也怕疼吗?我用力打它,他就高高地跳起......第二天,我们大家一起收集了许多弹性材料:弹簧、皮筋、拉力器、跳跳球、布条等,并投放到活动区,孩子们在讨论了这些东西的用途后,利用物体的弹性做了“摁不倒的小人”“摇耳朵的兔子帽”等,幼儿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到极至。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适合其身心发展水平,满足其需要、兴趣的物质环境,使幼儿自由选择、独立操作、主动构建。
三、科学探索活动中,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交流、表达、交往。
幼儿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发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再与小伙伴交流、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思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根据自己的记录解释:他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当意见与他人相驳时要与人争辩,这些都需要语言,由于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孩子们都乐于、敢于表达,最后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结论。每个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和自己不同的看法,这就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运用语言的机会,孩子们正是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以及和同伴的质疑中发展了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此外,有些实验幼儿能独立完成,但很多实验需要同伴合作,小组讨论、探索。例如,在“磁铁”活动中,孩子们实践后纷纷发言:“磁铁能吸住什么,不能吸住什么”。继而,老师引导幼儿:“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幼儿分组合作实验后,主动构建了“磁铁能吸住铁或铁制品”这一知识体系,并发现合作可以使事情做得更好,从而激发幼儿乐于合作的欲望。此外,多元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活动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四、多元科学活动中的艺术和健康教育。
多元科学活动促进幼儿建构对自然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感受,体验和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在科学教育中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可以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艺术领域目标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我们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植物,如“梅花的生长变化”、“豆豆在哪儿生长”、“各种各样的树叶”,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感受到植物种类繁多,大自然是神奇和美妙的,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的基础上,无形中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愿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掘科学教育中美的因素,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充分地感受、欣赏科学的美,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健康的教育价值和成长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首位,科学教育也不例外。多元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采用激励性评价。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从来不对幼儿说“你错了”、“你这样是不对的”之类的话,而是不管幼儿的想法或做法是对是错,我们教师都是真诚地接纳和认可,并鼓励幼儿每个人轮流表达他们的看法,这样给幼儿创造了一个安全的氛围,人人在科学面前都是平等的,因此幼儿不会因为自己说错或做错什么而感到紧张不安,这样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多元智能”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向依托多元理念,树立课程整合意识,承认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借助幼儿园这个平台,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让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发现。”为幼儿拓宽综合运用多元智能进行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感知、探索实践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