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多元智能教学的概念的提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对传统的智力定义以及智商测法提出了挑战。他认为,人的智能既要包含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包含那些为获得新知识奠定基础的发现或创造问题的潜力。人有九种不同的智能和特质: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学生有一种或以上优势智能,若能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利用和强化,他们都将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当前,我们高中教育的重心仍是以考察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暂称之为课堂智能)为主,但我们又必须清楚地看到这种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因此,把多元智能的思想运用于教育之中并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起来,应是一个好的尝试。
我们将这种整合起来的教育称为“准多元智能教育”。它的实质就是围绕由课文提炼的专题,给学生多元智能的发挥提供空间。在准多元智能教育形式里,有三大基本要素:教师、学生以及信息平台。教师是资料的介绍人、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整个学习中起牵线作用;学生是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建构自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路径、框架,通过思考加入个性思维因素,通过合作吸收他人的思考方式及效果,完成探究过程;信息平台则是认知和掌握规律所需的事实基础,它提供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内容针对设定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知识内容,最后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从中提炼出事件的共性,即规律性的东西。
二、信息技术下的准多元智能教学步骤
课前:
(1)将所要学习的课目提炼为专题。
(2)保证学生至少有半小时的时间上网查阅资料,并有一定的资料积累。
(3)教师课前整合师生收集的材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成简单演示课件。
课中:
(1)展示有关图文资料,以便创设情境。
(2)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
(3)保证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或动手时间。
(4)鼓励学生畅谈理解,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由辩驳,教师作适当指点。
课后:要求学生对每个子专题收集3个具体例证,比较异同以巩固规律。
三、信息技术下准多元智能教学的探索
(一)确立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课堂设置不能只是师授生受这样简单的听写记忆,而应转向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和发现、创新能力。多元智能中的各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比如一个数学很差的人可能写得一手好字;或者某个不善表达者具有优秀的编程技术。而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因而学校教育可以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长项智能,给予展示的机会来强化和满足,促其发展成优势智能,并尽量使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进而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最好的做法是营造开放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创新观点的提出,而非以“标准答案”或“量化”作为金科玉律。
(二)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声音、图像、文字、影像等资讯
即使教学内容相同,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也有差异,教学应当以丰富多样、有选择性的方式进行。要在短短45分钟时间里尽量多地满足各种智能发展要求,必需借助和依靠高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上网和演示大量灾害资料,就可以用寥寥数语使学生进入从未经历过的情景中,既节省时间又印象深刻。又如讲到“海洋环境污染”时,教师播放两段影像资料,一段是蓝天碧海生机勃勃的黄金海岸,在学生的惊羡声还未完结时出现的是漏油污染后鱼尸遍海的景象,画面伴随海鸟挣扎的呻吟,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获得极大的震撼,大大刺激了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发言范围更是超出课本内容,有谈生态保护重要意义的,有谈物种多样性的,有谈全球经济动向的,也有谈世界政治格局的。信息技术为多种智能在课堂得到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不夸张地说,离开信息平台,实现高效的课堂将困难许多。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智能发展。
(1)问题导引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整个知识点细分,象在通往规律的路上设置了一道道上了锁的铁闸,而钥匙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或者已有经验或者查找资料或者通过其他课目原理的引用)才能获得,学生顺着问题的答案一步步探究,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最终得到规律。这实际是重现了规律的简易发现过程。
(二)案例分析(归纳法)。借用发生过的事件,重塑背景让学生们作出判断。这是MBA课堂常用的方法。运用该法时学生应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根据高中生的知识特点,选择的案例不能有太过复杂的背景,或者事前应该给予充分的介绍,若涉及其他知识规律还应先让学生弄懂。
(三)活动(协作)法。大部分的高中生对于游戏,或者说参与活动有好感,一个动起来的课堂往往比安静的授课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当然,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备一定难度,这是情景创设最直接的做法。此法适用于人文性质较强的课目,比如可以模拟股市,模拟法庭,模拟项目投标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例如“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一课,教师让学生分为六组,两组配给大量劳动工具(剪刀直尺等)和适量原材料(纸张),代表发达国家;两组配给适量的工具和原材料,代表较发达国家;剩下两组配给大量原材料,但没有工具,代表发展中国家。电脑屏幕由老师控制,随时变换各种产品(剪成不同形状的纸张)价格,各组随之调整产品结构,并向银行换取利润。活动的20分钟里,或合作或交换或竞争,每一位同学都积极行动,十分投入。结算的时候利润出现差距,当教师请各组代表总结经验时,代表们滔滔不绝,各陈体会。教师在最后整合各组经验,完成教学。
一个班级由几十位学生组成,大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一定默契,具有协作的可能,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团体性,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比如打破常规教室的课桌排列,把学生分为6大组左右,每一组都有一系列任务。组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提炼观点,在规定时间内能够作出简练中肯的观点陈述,完成学习任务。
(四)演讲法。教师课前选出有表现欲望和对本课题有较大兴趣的若干名学生做重点指导,包括如何查阅资料、如何整理演讲线索等。事先须做试讲,而且演讲的学生要设想各种问题,以备同学提问。笔者曾在市级公开课“海洋环境污染”中使用该法。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两位学生担任主讲,他们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从报刊杂志上阅读抄写和网络上下载大量精彩图片和资料,并以本身的号召力带动全班同学对该话题的关注。教师不用任何强制,学生们已经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正式演讲时,演讲者表现很大的积极性,虽然使用的是学生语言,但通俗诙谐,亲和力强;听众也受气氛鼓舞,纷纷踊跃发言。更令老师惊喜的是,学生的谈话反映出他们对时事具有很高的敏感,课外知识丰富。这种发现反过来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水平进行正确定位。
以上的方法从人的一项或多项智能的训练入手,但其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多种智能,而是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多元智能教育思想的运用,让学生的多种智能积极发展。
信息技术下实现课堂的“准多元智能教学”,在现代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庞大资讯潮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积极意义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分辨、吸收、应用和创造。教师应以开放的姿态认识这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积极发展。